专访:中国在人道援助领域发挥着积极影响力——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干事马尔迪尼******
新华社日内瓦2月3日电 专访:中国在人道援助领域发挥着积极影响力——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干事马尔迪尼
新华社记者陈斌杰 玛蒂娜·福斯
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罗伯特·马尔迪尼日前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,中国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发挥着积极影响力,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希望与中国和中国红十字会进一步加深合作。
马尔迪尼说,中国关注人道主义事务,在全球多边舞台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中国倡导的理念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方向高度契合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红十字会日前在日内瓦签署合作备忘录,就双方未来五年的合作方向达成一致。
他表示,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政府机构、中国红十字会、智库以及学术界通过多种平台和机制,就全球公共卫生、人道主义卫生行动等问题一直保持着对话与合作。
根据1月27日签署的合作备忘录,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将加强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人道领域的合作,促进人道外交,在国际人道法、卫生等领域开展合作,交流经验,并促进人道主义知识在青年中的普及。
马尔迪尼表示,中国在促进国际人道主义法、保护武装冲突中的平民等方面均有积极贡献。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多次发声呼吁保护平民和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。中国于2020年正式加入《武器贸易条约》,充分表明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。
他指出,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机制,支持非洲国家的稳定与发展。中国和非洲承诺在气候变化、健康、和平与安全领域开展工作,这些重点领域也契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优先事项。
马尔迪尼说,当前,全球面临多重危机,一些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、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冲击,国际社会尚未给予足够关注。他呼吁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共同加大努力。
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863年,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,旨在为受冲突和武装暴力影响的人提供援助,并积极推广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法律。(新华网)
戍卫边防就是守护家园******
新疆军区某团官兵谈边关新貌话家国情怀——
戍卫边防就是守护家园
“穿戈壁、越沙漠,绕过山路十八弯……”春节前夕,新疆军区某团机关干部顶着刺骨寒风,来到乌拉斯台边防连为官兵送年货。
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,该团只派出一辆越野车,在运载肉类、水果等物品的同时,将春联、灯笼、家信、报刊书籍等一并送上雪域哨所。
来到乌拉斯台边防连,笔者见到了炊事班班长王学鸿。他正在细心整理刚刚采摘的蔬菜:小白菜新鲜娇嫩,水芹菜青翠欲滴……
“室外温度低至-29℃,我们温室大棚里依然温暖如春。”王学鸿说,今年春节,他们自产的新鲜蔬菜足以保障全连官兵过节。
据了解,该连距离团部240多公里,驻地周围群山环绕,每年大雪封山期长,当地流传着“八月雪,九月霜,十月一片白茫茫”的俗语。
“以前过春节,团里会派出车队给我们送年货,一大早摸黑出发,傍晚才能赶到哨所。天气寒冷,加上一路颠簸,年货在途中很容易损坏。”聊起以往的经历,连队指导员程伟明颇为感慨。
有一年春节,一家地方媒体的记者到哨所采访。为了欢迎来客,战士们没少费心思,翻箱倒柜找拿得出手的东西。最后,他们用十几盒罐头凑了一桌“盛宴”。采访结束,这名记者与官兵告别时说,通过这桌“罐头宴”,她品尝到了军人的酸甜苦辣,吃出了边防官兵的家国情怀,自己会记一辈子!
据介绍,近年来,部队各级制订一系列暖心举措,持续为边防官兵排忧解难,连队各方面保障水平不断改善。
“连队不仅建起了温室大棚,还建好了无取暖设施保鲜菜窖。”该连一级上士阿恒别克介绍说,菜窖修建在地下3米处,长年温度保持在0-4℃,很适宜蔬菜、水果、肉蛋等长期保鲜,“今年春节前,连队只向团机关申请了少量给养”。
随着保障条件的改善,边防官兵不仅吃得舒心,而且在节庆假日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。
“身处大漠戈壁,远离大城市的繁华,业余生活单调乏味、身心孤独寂寞是最令人苦恼的事了。”该连军械员兼文书陈俊才接过话茬说,以前逢年过节,很多战友盼望上级部门能送些影视光盘来。如今,哨所不仅接通了强军网,手机网络信号也实现全覆盖,团里局域网还定期更新电子书刊、影视作品、技能晋级微课等。闲暇之余,官兵走进网络学习室,轻点鼠标就能享受品类多样的“文化大餐”,让自己的节庆时间变得充实而有意义。
说不完的年货变迁,道不尽的家国情怀。
宽敞明亮的食堂大厅里,官兵发挥特长自制的大红灯笼、陕北剪纸等映入眼帘,喜庆祥和。“身处风雪边关,我和战友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该连下士肖杨一口“粤普”。刚跟远在广东的家人通过视频电话,他动情地说,“戍卫边防就是守护家人、保护家园,虽然远离父母亲人,但能在这里绽放青春,同样是幸福的!”
(谭 伟 肖承槟 解放军报)